出海,下一个高危地区是欧洲?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哈那 来源|出海瞭望(ID:Globalinsights)
9月2日,印度官方宣布禁用包括百度、淘宝在内的118款中国App。此前,印度已在6月29日宣布封禁59款中国APP。另一方面,TikTok的交易案几经波折,并再度陷入僵局。
风波不断中,2020年,出海创业/投资还有机会吗?接下来,出海者该如何调整业务、规避风险?还能够布局哪些市场?
围绕这些当下最受关注的出海议题,9月3日晚,「出海瞭望」邀请了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ATM Capital创始合作人钟伟、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邱锫等行业大咖,以及嘉宾主持人连续创业者、《李自然说》主理人李自然,共同探讨出海行业的困境与机遇。
以下是「出海瞭望」整理的圆桌对话内容(扫描海报二维码可观看现场精彩回放):
李自然:我们先来聊聊TikTok最近在美国市场的境遇,请问吴世春总和钟伟总,两位认为接下来事情会如何发展呢?TikTok当下的遭遇对行业意味着什么呢?
吴世春:社交是美国非常在意的领域,相当于其霸权的一部分,TikTok算是动到了对方的蛋糕,也因此才会被迫出售部分地区业务。而最新版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出台,又让交易陷入僵局。目前,TikTok夹在中间,暂时处于难出方案的阶段。
而在印度,(封禁TikTok等中国应用)已经成为了莫迪政府,在应对当前紧张中印关系时的一种甩锅方式。美、印两个市场,一个是最发达的市场,一个是人口最多的海外市场。如果在这两个非常关键的市场无法生存下来,对TikTok的价值会有很大影响。
钟伟:TikTok未来在美国如何发展,其实并不好预测。这首先取决于11月美国大选的选情进展。特朗普为了拉选票,也才做出各种极端的行为。其次,还要看美国股东以及微软、谷歌等大公司的影响。接下来具体结果如何,将会有很大的偶然性。
我认为这个事件是个风向标事件。由美国主导的五眼联盟以及印度、日本等国家,会对中国出海的App或有影响力的公司进行封杀。TikTok事件正是一个很坏的案例。这个案例对整体出海行业,无论是电商、文娱领域,均会有很大影响。
接下来,这也成为所有出海公司要去考虑的风险点,做好相应的规避措施,以及想办法适应新的环境。我们是没有办法和这样的趋势进行对抗的。
李自然:在美国,TikTok不只拥有用户,还有众多头部创作者,如果TikTok失去了美国市场,造成这些资源的流失,是否意味着想要守住其它海外市场也会很艰难?
钟伟:影响不会太大。海外用户消费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还是本地内容,用户刷到其它国家内容的概率并不高。从用户角度来说,TikTok失去美国市场,对其它国家的用户使用体验影响不大。而且市面上也找不到替代TikTok的产品。
吴世春:我认为,和美国价值观相似的小部分国家可能会跟随美国的某些做法,例如欧洲的部分国家。
李自然:想问下邱锫律师,上个月美国发布了针对中国的“净网”计划,这里涉及到App、应用商店、运营商、云服务、电缆等5个层面。从法律角度如何解读这个计划?接下来可能产生哪些实际的影响?更现实的问题是,最先遭难的可能是哪些企业?
邱锫:总体来说,美国方面利用安全信息的传播等功能的限制和禁止出发,会对我们的产品进入造成实质性的障碍,包括呼吁全球产品,不要通过中国手机的预装、应用程序进入美国市场,这对目前正在提供应用、云服务、云计算等服务的中国公司影响是非常直接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概率会有更消极的结果发生,不排除会被更全面、更彻底的禁封。
这样一来,最先遭难的企业包括了电信运营商很有可能将无法在美国境内提供电信服务,现有的业务面临中断风险,如国际漫游业务。此外,拥有海外业务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将受到最直接的影响,如产品在美国应用商店下架、退出此市场。
目前,美国政府官方政策的导向是,美国公民最敏感的个人信息和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不希望在这样的云服务系统被储存、处理,这将影响云服务企业的相关竞争力。
以上这些重灾区之外,这个计划也波及到了,新基建战略相关的方方面面的行业。
李自然:这样听起来,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今年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过去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接下来可能就不一样了。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想请问下吴世春总和钟伟总,怎样看待出海行业当下和未来发展?接下来还会积极地投海外吗?
吴世春:现在投海外的话,必须要考虑具体投海外的什么资产。最近,我们也在做一些复盘和调整。例如,社交等可能和政治相关、比较敏感的领域,我们目前就会非常谨慎,尽量不去碰。
而贸易、品牌、消费、游戏等领域,依然可以抓住机会。因为对方限制更多是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用户隐私这三个方面做文章,而上述领域基本不涉及这些内容。例如,我们最近投了出海做品牌的项目,目前发展的也比较好。
钟伟:接下来需要关注两方面的选择,一是选择合适的区域,二是选择合适的行业。区域方面,高风险的美国、印度之外,在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欧洲、日韩等市场中,我们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的程度出发,还是看好东南亚市场,因为比较平衡。
行业方面,我们首先非常看好供应链出海,因为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很难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链,这是我们很大的优势,并且其中的红利也将持续很长时间。
李自然:刚刚大家都聊到了印度,最近也有个新闻,印度又封禁了中国的118款App,并且印度对中国的投资做出了限制,此前有消息称阿里将暂停对印度的投资。大家现在怎么看印度市场?出海者在印度市场有什么应对措施吗?
吴世春:印度市场是个很魔幻的市场,很多人认为这里市场很大,但(当地)并不好打交道。印度和中国有明显的地域上的冲突,而这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如果要投资这里,投资当地人的项目或“包装”成国际资本或许相对安全。对我们来说,未来对印度投资是非常谨慎的。
钟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印度都会是较高风险的区域。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我个人目前持观望态度。投资方面,如果机会特别好,采用各种方式进入也可以,但当地的创业者或许也会考虑拿中国资本的钱是否会带来一些风险。
李自然:印度封禁了一大批的中国App,势必会让印度的互联网市场出现一定的真空期,很多中国创业者看到了这个机会,想去掘金的同时为了将风险降至最低,大家开始尝试找印度本地的合伙人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控制公司、或者将公司注册在新加坡等海外市场,想问下邱律师,这样的做法是否合规?接下来,出海企业和基金如何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避险?
邱锫:首先,大家一定要充分了解东道国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近五到十年的外国人投资的实践和结果,例如外汇进入该市场后是否可以顺利结汇、汇出,利润是否可以顺利划转等。
其次,准备好应对方案。伴随着全球不同地区的政策变动以及互联系统的发展,目前出现了很多新的模式。近年来,我们参与的很多项目,都会通过“包装”,即充分利用地区之间不同法律的界限、制度等来设计跨界架构。
之前多通过设立SPV(特殊目的实体)起到避税、隐私保护的作用,而这在现在已经过时了。现在,一个趋势是,充分利用一些基金或类基金的架构。
目前有很多地区有了新的政策,例如新加坡今年开始推行的VCC(可变动资本公司)框架,它能够起到较好的税务、隐私、安全的效果。此外,也有很多人选择利用新加坡豁免基金的政策,在新加坡搭建了类基金的架构,通过这些基金,把资本和实际的控制权结合起来实现对外投资。所以,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国际上地区之间不尽相同的、最优惠的、最新的架构形式,来搭建起创业、投资的架构。
最后,一定要注意到找当地人代持的风险性。在部分地区,对外国人投资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例如外资不能控股。因此,会很多人借助当地合作伙伴进行代持,尽管也有签订合作协议,但其中出问题的不在少数。
总结来说,选择这样的模式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法律要求。其次,一旦出现风险,僵局的解决机制要周全,这包括资金如何控制、争议如何解决(如仲裁地区)等等方面。
李自然:我个人也能够感受到,最近两年,过去传统出海公司所使用的架构好像不那么“好用”了。所以出海公司还是要跟上这个趋势,在新的政策下选用新的架构,这样的话,前期或许会有一些投入,但对后续的税收、安全都很重要。但一个问题是,出海企业如果有意识想把架构做好的话,如何具体实现呢?又该选择怎样的时机呢?
邱锫: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先行研究, 这是因为出海地区的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相差很大,细致和充分的前期研究和准备是必要的。
首先,要自己学习。外部的人员难以替代自己对所有细节的把握,尤其是在不熟悉的领域和地域,这要求出海人一定要自己研究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等内容。其次,要借助当地专业的、接地气的中介机构帮助,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团队。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也包括了是否符合中国进出口的相关规定等。总而言之,出海人一定要注意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合规性。
李自然:非常认同邱律师的观点,合规性是我们出海时所必须注意的。前段时间印度针对中国企业,所打出的口号不仅是隐私问题,还包括资金进入通路是否合法等问题。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出海者需要格外注意。接下来,想问下各位,美印之外,还有哪些市场可能发生黑天鹅事件?今后,海企业应重点关注或布局哪些市场?怎样重新评估东南亚、非洲、“一带一路”市场?
邱锫:这些黑天鹅事件发生后,大家都在做积极的市场调整。在我们的观察中,调整所依据的方向有两点,一是根据产品的不同属性,在其他海外市场做布局;二是政策导向,例如中东地区近年来推出了税务等相关政策吸引创业者、投资人。
关于黑天鹅事件可能会出现在哪些市场,我们目前比较担心欧洲。这是从近年来客户去欧洲创业、投资有一定减少这一趋势所倒推出来的。欧洲的特性是,工会权力非常大,无论是经济事件还是此次疫情,比较容易引发罢工事件,并由此导致当地某个特定行业进入半瘫痪、甚至全瘫痪的境况。
这样的事件一旦发生,很难判定其持续的期间以及可能产生的损失。与此同时,我们也留意到,欧洲地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在大罢工事件发生后,引发通胀问题。
而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或许可以重点关注。
吴世春:我认为容易出黑天鹅事件的地区可能有以下几种,一和中国有地缘政治冲突的,如印度、越南;二和中国有结构性矛盾的,如美国;三自身政局不稳定的。
综合排除掉上述特点的市场,出海人需要选择最肥的市场、做合规的事情,这样才有价值。
钟伟:在布局时,当然要选择大市场、大赛道。过程中,大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考虑该市场的用户变现能力,例如之前我们印度做UC,市场已经做到非常大了,但不太好变现;其次,项目做到一定规模后要考虑分散风险。我们最近接触的一个跨境电商项目,在欧美地区做的非常好,但考虑到当下的环境,团队已经在东南亚市场进行扩张,以降低风险。
李自然:我想问个创业者们可能最关心的问题。现阶段,对出海创业者来说,一方面,面临者比较严峻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这两年也处于资本寒冬期中。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对创业者是越来越挑剔的,现在两位投资人去进行投资的话,什么样的项目或作出什么成绩的创业者会进入选择范围?
吴世春:就项目来说,听起来要靠谱、符合逻辑,时机也必须对。就人来说,一是要有认知力,对市场、对竞争对手、对自己的认识要清楚;二是格局要大,能找到众多牛人一起奋斗;三是心态要开放,要不断的学习、迭代;四是心力要强,遇到困难能坚持。
钟伟:从看人的角度来说,除了一般大家都强调的点,我们希望创始人此前有成功经验,这样他才会有更高的格局和追求。其次,创始人需要有个稳定、靠谱的团队,而不是单打独斗。最后,创始人做的事情要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他能把这个事情摸透。从项目的角度来说,市场要足够大、有红利,对用户有价值。
李自然:有人认为,现在出海做大平台的机会暂时没有了,以后出海公司可能在一些垂直领域做个赚钱的生意,闷声发财。还有人认为,大公司会更多地以投资海外的方式来代替自身直接出海。各位怎么看?以2020年为分水岭,接下来,出海行业会有哪些新的趋势?
吴世春:关于第二个观点,我们和一些大公司也交流过,他们的反馈是自己去出海做业务比较重,一旦投入进去很难掉头。但投资的话会稍微轻一些,也会产生杠杆效应和生态价值。
关于第一个观点,我不认为以后只能赚点小钱。如果能够利用中国强势的供应链,做品牌出海,也是有赚大钱的机会。赚钱归根结底是对市场的认识,认知清楚、把账算清楚就能挣到不同的钱。
2020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得益于对疫情的快速控制,中国的生产没有中断,供应链优势没有丧失甚至还在不断加强。疫情后,创业者或许可以把握这种供应链上的优势,更好的走出去。
钟伟:我认为出海领域不会没有平台性机会。机会永远有,只是在哪里出现,何时出现时不好预测。而且也不一定是赚小钱,我比较认同吴总的看法,目前中国的供应链具有优势,并且设计能力不断在提高,例如在小家电领域,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完全具有打造品牌、平台走出去的可能,这也是非常大的市场。
关于第二个观点,我认为还是分业务,比如外卖、打车这样需要在当地开展难度比较大的项目,大公司或许会更倾向于投资。
预测趋势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我们看到的是,首先,凭借中国品牌、中国产品向新市场渗透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例如,疫情期间跨境电商的增长非常快速,物流、支付等配套产业也非常成熟,很多资金也正涌向这里,这也会把此趋势继续延续下去。
此外,OPPO、vivo等品牌在东南亚等市场成功落地,让我们看到了做线下的机会。现在,用中国渠道的强管理能力,对接新品牌或在国内已经有规模的品牌,对东南亚市场进行覆盖,是非常先进的打法,也有系统化成功的机会。这也是接下来比较大的趋势。
邱锫:大家分析都已经非常充分了。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我在这里建议大家,接下来在出海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经常“回头看”。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国内在政策上的开放、资本的投入,以及接下来“双循环”所带来的机会是很大的。
出海是企业布局中的核心环节,但或许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点。作为一个中国企业,无论是“走出去、回头看”还是“走出去、杀回来”,要充分利用国内推行的外资政策、引入政策,与出海所在地进行联姻、更好的布局,使得一个出海企业在境内、外良性的运转,最充分获利,实现中国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关于出海行业未来的趋势,我们所看到的是,目前和国家新基建战略相匹配的新基建、人工智能等行业,是目前资本走出去比较热的领域。而在地区方面,东南亚则是比较受关注的市场。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出海瞭望(ID:Globalinsights),作者:哈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