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模型君 来源|思维有了模型(ID:siweimoxing666)

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去年我在《定位》一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整个人被灵魂性的惊颤。从此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做任何事,都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领域有巨人吗”?

如果有,就先静态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巨人的经验和思想先学一遍,然后再自己去实操实践。

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故而想分享与你。

为什么要先找巨人

我总结了四个你无法拒绝的理由。

1、知识容易被误传

牛顿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不要觉得这个道理你早知道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没有这个习惯的。

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公众号推一篇文章,就看一篇文章;知乎刷到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就看一篇文章;有人说某某书不错,或者某某网课不错,就跑去看一下。

发现了吗?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被动学习,而不是严格按照先找巨人再学习巨人的原则在学习。

也就是说,其实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学到的90%以上的知识都不是巨人的知识,而是巨人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

2

这就会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一个传一个,结果传到你这里就会变得极其碎片,很可能被断章取义,甚至被误解。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个节目,应该是叫《王牌对王牌》。主持人告诉第一个人,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告诉第三个人……这样子大概传五六次,然后让最后一个人来猜主持人说的是什么。

这个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会笑得越来越开心,因为在一个传一个的过程中,信息会被传得越来越离谱。

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传一个,最后就会完全变了样。

第一,知识会从系统变得碎片化;第二,知识会不断被断章取义、被误传,最后传到你这里可能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3

举个栗子,你应该听说过爱迪生的那句话吧「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后来有人出来辟谣说,其实这句话被断章取义了,后面还有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更搞笑的是,甚至还有人说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

你是不是傻了?信了一辈子的话,结果别人告诉你,这句话被误传了。

但是我现在告诉你,后面这句话可能才是谣言,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的编辑搜索了英文原文,及相关资料,最终发现爱迪生其实并没有说后半句。

这还只是一句话而已,就被传出这么多幺蛾子,想想看那些巨人的著作将会被传成什么样。

再比如费曼学习法,网络上一直有人在传这个学习金字塔,就是这张图:

3

它下面还标了,资料源自“美国训练实验室”。

后来有读者跟我说,这个东西可能根本就没有,可能是被误传了。

把我吓一跳,我立马跑去百度,结果发现真的是如这位读者所说,学习金字塔并没有真正被核实出自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的研究论文,因此学习金字塔的研究非常有可能是误传的。

是不是很可怕?想想看我们平时被动的接受了多少这样的知识?我们在头条、知乎、公众号等等平台看了多少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碎片,而且很多都是错误的。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学习要从源头学起,找到真正的巨人」。

3

2、巨人站得高看得远

其次,第二个理由,我曾在二元学习法里讲到,巨人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且能够极大的缩短你努力的时间。

我用图来展示是这样的:

一个小人它现在要去旗帜的地位,但路途崎岖,他需要绕各种路,走很长时间才能抵达;而且还有可能走错路,根本去不了那个地方。

1

▲经验主义的我们

现在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这样的:

巨人看得远,它一下子就知道目的地在哪,而且腿长,一下子就帮你跨过去。

3

▲巨人肩膀上的我们

这点我们在第一节课也提到了,如果我们不学习巨人,就完全靠自己的经验的话,会有三个大问题。

第一,会走很多弯路。因为你每个坑都要去趟一遍,甚至趟几遍;

第二,成功的速度比较慢。大多数是大器晚成,而且都是通过大量的经验堆出来的。

第三,天花板比较明显。因为你成功的边界,就是你认知的边界。

3

正如《定位》一书中所说的:

你要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我应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3

3、前期可以借鉴巨人的框架搭建知识树

第三个理由是针对知识树这个学习方法的。

因为巨人的框架比较完善,非常成体系,所以对于新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东西。

很多读者私聊我,问得非常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树一开始如何搭建框架呢?”

对于新手来说,一开始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直接用巨人的框架啦。

等你后期做主题阅读的时候,看到其他框架,或者你自己有了新的感悟时,再慢慢调整成最适合你的框架。

1

4、为什么要给别人交知识税

自从懂了巨人思维和知识树之后,我就有个强烈的想法。

就是我们根本不用去报那些死贵死贵的课程,什么999元,1999元,5999元,甚至还有几万块钱的课。

完全是在交知识税!什么叫做知识税?就是这些人学习了巨人,然后结合自己实操的案例,甚至有的人没怎么实操,然后就来给你讲课,收你一个1999元。

但你并不知道其实他也是从巨人那里学来的,你们之间存在一个信息差,他懂你不懂,所以你就只能乖乖掏钱。

如果你懂了巨人思维,知道怎么找巨人,知道如何高效的学习,你根本就不用交这个知识税。

直接用知识树去学习巨人,它不香吗?

比如写作课,市面上到处都是写作,而且卖得非常贵,其实根本没必要,教人写作的书已经多如牛毛,而且都是牛人沉淀下来的经典。直接用知识树去看书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去报那些网课,甚至你还可以学完去收割别人的知识税。

2

如何寻找巨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巨人呢?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知道得越少,你就越不知道谁是巨人,越不知道如何寻找巨人。

那怎么办呢?

我总结出来两个大方向:①问中间巨人;②问搜索引擎。

3

1、问中间巨人

对,你虽然找不到巨人,但是你可以问中间巨人呀。

大家可能都听过“六度分隔”理论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

巨人也是,你可以通过一个一个中间巨人,最终找到这个领域最牛逼的人。

1

这些中间巨人在哪里?

①你身边的人中,对这个领域认知最深刻的人

我们很少向身边人询问巨人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我们潜意识里有点看不起身边的人。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我一开始就对情感领域不是很了解,然后就跑去问身边的人,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告诉我如何可以找到情感领域的巨人。

然后你再通过他推荐的中间巨人,去找更厉害的中间巨人……一步步最终就能找到这个领域真正的巨人。

如果六度分割理论是对的,你大概通过5~6个中间巨人,就能找到真正的巨人。

②各个领域的大V们的推荐

知乎、公众号、B站、知识付费平台等等,每个平台都有各个领域的大V,他们虽然不是最牛逼的那个巨人,但是却是非常好的中间巨人。

他们经常会推荐很多书籍,比如我看混沌大学的时候,李善友教授就经常推荐书籍。然后我就立马把这些书籍分门别类记录下来,等以后我要学习这个领域的时候,就直接去翻这些书单就好了。

如果你平时没有记录的习惯,你也可以直接在这些平台去找你要学习的那个领域的大V,看看他有没有推荐书籍,或者请教他这个领域的巨人有哪些。

③拆书平台

我比较喜欢的拆书平台有两个,一个是“樊登读书会”,一个是得到的“每天听本书”,网络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拆书课,比如喜马拉雅的“晓书童”等等。

我个人每天没事就会听一听樊登读书,他告诉了我很多巨人,比如《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本书就是樊登推荐的。

另外,如果你是立马急用,你也可以先去拆书平台看看有没有这个领域的巨人,先听一听看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如果听完觉得很棒,这个时候再花时间去精读。

我认为这是拆书平台最大的意义所在,你不可能每本书都去读一遍,你的精力有限,拆书平台是一个帮你筛选巨人的好工具。

以上是第一个方法,问中间巨人。

3

2、问搜索引擎

好像这个时代多了一门新的能力,叫做信息检索能力。

说来惭愧,信息检索并不是我的专长,因为我一般都是直接看书的,平时有记录书单的习惯,基本上只用上面的中间巨人方法就完全够了,所以信息检索并没有成为我特别需要的能力。

但我还是想讲一下我个人的一些心得,讲点比较基础的常识。

①关键词

关键词是搜索的核心。

我们很多人不懂这个,把搜索引擎当人看,因为我们平时问人的时候就是直接问出心中的疑惑,所以我们在搜索一个东西的时候,也把这个习惯带到搜索上,喜欢问完整的句子。

但搜索引擎真的工作不是回答,而是匹配关键词。

所以检索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关键词,越精准越好,越多越好。

而且你在搜索的时候,不要懒,要多试几个关键词,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全面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3

②搜索引擎

我最喜欢的还是知乎,质量很高,又方便;其次是微信搜一搜,搜索相关公众号和文章;然后是豆瓣,用来搜索书籍;最后是谷歌、百度、微软、搜狗这些。

另外还有两个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一个是论坛,比如我们这次的主题,我看很多知友说天涯论坛有很多相关的资源和书籍;另一个是咸鱼和淘宝,可以廉价买到很多好课。

另外再分享一个好东西“Z图书馆”,这个网站基本上啥书都能找到:https://b-ok.org/

3

好了,关于如何找巨人就分享这么多,如果你还想深入学习,可以去B站上直接搜索“超级搜索术”,下周见。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思维有了模型(ID:siweimoxing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