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太空产业全球周报第41期: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开幕 中国空间站力争在2022年前后建成
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开幕
10月19 日上午9点,以“云享商业航天,引领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本次论坛将持续两天时间,并且首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商业航天产业的最新成果。
中国空间站力争在2022年前后建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最新消息,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在全线全力备战空间站建造任务,力争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建造计划,为后续实现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营进行准备。当前,空间站工程按计划、按节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所需的关键技术已全面突破。预计从2021年到2022年,我国拟通过 11次飞行任务 ,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
美太空部队制定 21世纪人力资本管理计划”
为了招募和培养满足太空所需的人才,美太空部队太空行动负责人杰伊·雷蒙德(Jay Raymond)将军已在制定“ 21世纪人力资本管理计划”,在“重新定义需求”、“重新考虑激励措施”、“使储备部分现代化”、“培养平民人才”和“多样和包容性”5个方面实施改革。
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点火试车再获成功
10月19日,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点火试车在航天科技六院101所再获成功,为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按计划实施提供了可靠动力保证。
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迎来发展机遇期
10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霍甲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全球发射次数稳步增长,航天发射活动或处于第二次周期性上升期,运载火箭创企十分活跃,商业航天迎来发展机遇期,可能会持续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
我国计划2025年形成天基物联网产业生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2023年前初步完成行云工程建设,2025年形成“设计-制造-运营-应用-服务”五位一体的天基物联网产业生态,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天基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快舟系列火箭2023年有望实现年发射量翻一番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本周表示,到2023年将实现快舟系列火箭年发射量翻一番,到2025年实现固体动力技术比肩世界一流。目前,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9次发射任务,创造了中国同一发射工位和同一型号火箭发射时间间隔最短纪录。
武汉火箭产业园具备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能力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基地火箭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完工,卫星产业园一期工程今年底将完工,届时将具备年产100至200颗1吨以下通用卫星的能力。该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目前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能力。
蓝色起源劝军方继续为火箭项目投资
此前,美国空军选定由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和太空探索公司作为其今后5年的发射服务提供商,蓝色起源未能中投,空军也由此打算终止2018年签发给该公司、用于“新格伦”火箭研发工作的5亿美元合同。蓝色起源目前还在推进“新格伦”项目,并劝说空军继续为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微软正在拓展航天云计算服务
10月20日,微软宣布其正在拓展面向航天产业的云计算服务,将提供能部署到全球任何地方并连往SpaceX的“星链”和SES的O3b互联网卫星的移动云计算数据中心。该项服务隶属于微软“Azure航天”(Azure Space),主要面向航天云业务,服务对象是使用卫星收集数据但又不想投资数据处理与分析地面基础设施的私营企业和政府机构。
美天军正制定未来卫星设计生产数字化战略
美国第六军种美国天军(USSF)未来几年将试验一项新的军事航天装备研制方法,军事采购单位和承包商将在虚拟云网络中开展协作。每件设备都将以数字模型方式出现。一旦设计完成,这些数字信息将被用于系统的全寿命周期,从研制到生产,乃至最终的升级。
NASA携手诺基亚将在月球建4G网络
当地时间19日,诺基亚称NASA已指定该公司在月球上建立首个蜂窝通信网络,并将于2022年底部署到月球表面的着陆器上。诺基亚表示,该通信网络将为航天员执行任务提供重要通信能力,这些任务包括遥控月球车、实时导航和传输高清视频流。NASA已向诺基亚美国分公司拨款1410万美元。
洛克希德·马丁在英发射基地搬迁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英国设德兰太空港的首批客户,决定将其计划中的英国探路者发射任务从苏格兰北部的萨瑟兰德航天中心转移到设得兰群岛恩斯特岛的设德兰航天中心。洛马公司未公布转移具体原因,只表示是该公司与另一家航天公司之间存在需求冲突。
NASA与能源部签署合作协议
NASA和能源部于10月20日宣布了一项谅解备忘录(MOU)。谅解备忘录要求在月球表面基础设施、空间核动力和推进以及空间科学和创新方面建立三个联合工作组。该协议还设立了一个执行委员会,由美国航天局副局长和能源部副部长共同主持,该委员会将“定期”开会,以执行该协议。
美军方与航天公司签署发射服务协议
美国陆军空间和导弹防御司令部10月21日与发射集成和任务管理公司TriSept签署了发射服务协议。根据协议,TriSept负责管理名为Gunsmouse-J的的三单元立方体卫星技术演示任务,计划于2021年2月使用新西兰马希亚的火箭实验室电子火箭发射。
穆明特斯和开普勒达成服务协议
10月20日,穆明特斯航天公司宣布与加拿大开普勒通信公司达成协议,计划在2021年使用SpaceX的猎鹰9火箭发射两颗卫星,并在Vigoride太空运输工具中将其运送到所需的轨道高度。
“人民号”卫星网将于11月6日发射
由人民数据人民星云负责的“人民号”系列卫星拟定于2020年11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再次发射,此次发射将通过长征六号遥三运载火箭一次性发射10颗组网卫星,发射完成后将与在轨卫星组成“人民号”卫星网。组网后,该卫星网将为农业、林业、环保、水利、应急、农业保险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为全球用户提供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一体化卫星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
SpaceX第15批星链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美国东部时间10月24日11时31分,SpaceX第15批60颗“星链”卫星搭乘猎鹰9号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63分钟卫星被送入轨道。目前SpaceX已累计发射893颗“星链”卫星,如果算上2018年2月发射的两颗测试卫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SpaceX发射了895颗“星链”卫星。
火箭实验室因数据异常推迟发射
本周三,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在发射倒计时前因传感器数据异常取消了在新西兰的发射,推迟了发射10枚小型商业地球成像卫星的任务。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的创始人兼CEO表示,取消发射“只是为了安全起见”。
ABL太空系统公司测试发射载物台
小型运载火箭开发商ABL Space Systems于10月22日宣布,已开始对其运载火箭的上级进行一系列静态测试,这使该公司有望在2021年首次发射。ABL创始人表示发动机点火并“短时间”运行。该公司希望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使引擎运转约1,000秒。
NASA探测器实施小行星采样行动
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10月20日对贝努小行星实施了一次“一触即走”(TAG)式采样行动,以采集将送回地球的样品。采样机械臂从探测器上伸出后,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时12分(北京时间10月21日6时12分)触及小行星表面,并停留16秒不到。探测器随后按预定计划退离贝努小行星。
NASA探测器所采小行星样本泄露
OSIRIS-REx探测器在本努小行星完成采集后,由于采集物质太多,导致密封盖未完全闭合,导致样本泄露。所拍图像显示,有成群的颗粒物以每秒约1厘米的速度飘走。按原计划,探测器要通过缓慢转动来测定转动惯量的变化,进而确定采到的样品重量。但NASA眼下正在抓紧计划把样品装入探测器内部的样品罐,以在密封后送返地球。
两颗小行星掠过地球
两颗小行星2020 UX和2020 TF6于本周近距离掠过地球,与地球距离不到地月距离(38.5万公里)的一半,但是对地球没有任何影响。小行星2020 UX和2020 TF6分别发现于本月15日和17日,二者体积相差不大,约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大小。
SpaceX完成SN8“静态点火”测试
美国当地时间10月20日晨,SpaceX在该公司位于博卡奇卡海滨村庄附近的南德克萨斯场地进行了一次短暂的“静态点火”测试,点燃了其SN星舰原型上的三个猛禽发动机。根据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此次测试“效果不错”。
NASA将于10月26日宣布月球新发现
本周,NASA表示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26日星期一12点在媒体电话会议上宣布平流层红外天文台(SOFIA,世界上最大的机载天文台)发现的关于月球的新发现。电话会议的音频将在该机构的网站上进行直播。这一新发现有助于NASA努力学习月球,以支持深空探索。
“毅力号”探测器将携带3D打印金属部件前往火星
NASA"毅力号"探测器计划于2021年2月18日登陆火星。该漫游车有11个金属部件,这些部件利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3D打印)制造的。这些“打印零件”是“二级结构”,就算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工作,也不会危及任务。
NASS捕捉到月球掠过太阳画面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05到下午3:53之间,NASA太阳动力天文台捕捉到了月球掠过太阳的画面,在高峰期,月亮覆盖了约44%的太阳。在此期间,月球还恰巧覆盖了航天器的两个精细制导传感器-导致其对太阳的视线略有抖动。过境结束后不久,该航天器视野恢复稳定。
InSight火星着陆器或将于明年初继续挖掘
近日,NASA官员表示InSight火星着陆器可能将在明年初继续挖掘。该着陆器于2018年11月着陆,计划对火星内部进行探测,但是由于降落地点土质粘稠,探测工作受阻。研究人员最近已经成功使其从泥土中脱离出来,随后将着手增加探测点的摩擦力,以便在明年年初可以继续进行探测。
新型传感器更易发现“新地球”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了一种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抵消由于地球大气中的热变化而引起的恒星“闪烁”。这将使地球上的光学望远镜更容易发现和研究遥远的太阳系中的行星。这一发明将被部署在夏威夷的斯巴鲁8.2米望远镜上,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之一。
月球辐射比地球高200倍
根据来自嫦娥四号的数据以及相关研究结果,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平均每日受到1369微西弗(μSv)的辐射照射量,是国际太空站机组人员每日剂量的2.6倍,更是地球表面的200倍之多。
科学家发现梅西耶85星系拥有独特球状星团系统
文学家对星系梅西耶85(Messier 85)的恒星种群和球状星团(GC)的运动学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星系拥有一个特殊的球状星团系统。Messier 85距地球约6000万光年,外部结构复杂,被认为是与另一个星系合并所产生。据估计,这次合并发生在40至70亿年前。
国际空间站三名宇航员返回地球
美国宇航员克里斯·卡西迪、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伊万尼申和伊万·瓦格纳三人近日返回地球,于北京时间10月22日10时54分在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市东南方向147公里处着陆。这三人属于“63号远征队”,已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了6个月的任务。
瑞典加大航天投资力度
瑞典政府已承诺在未来三年内投资9000万瑞典克朗(合1020万美元),以升级Esrange航天中心,承接2022年开始的小型卫星发射任务。瑞典航天部长此前表示将使瑞典成为为数不多的有能力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之一。
mu Space将进行B轮融资
泰国初创航企mu Space宣布其将以7500万美元的前期估值筹集至多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新的资金将使mu Space的价值提高超过1亿美元。新的融资预计将在第四季度结束,用于开发一颗高通量卫星(HTS),将被部署在泰国和亚太地区提供商业宽带互联网服务。新的资金还将帮助该公司建立一个中型的“未来”工厂,开发和制造包括卫星、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在内的空间技术。
广东领衔,中国3D打印市场百花齐放
根据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年全球及中国3D打印行业数据》,2019年,全球3D打印产业规模达119.56亿美元,增长率为29.9%,同比增长增加4.5%。全球3D打印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亚洲国家和地区后起追赶的发展态势。
市场规模方面,2019年美国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40.4%,德国仅次于美国,中国位居第三。作为3D打印起步较晚的中国,近几年,抓紧自主创新和研发,虽然和国外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也一步步朝着精细化和专业发展。
2017-2020年,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逐年增加,增加速度要略快于全球整体增速,以致于我国3D产业占全球的比重在不断增加。2019年,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为157.5亿元,较上年增加31.1%,初步估算2020年规模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区域发展方面
2019年,中南和华东地区由于3D打印设备与服务能力突出,产业规模分布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分别占比37.2%和32.6%。华北地区则由于3D打印材料和服务能力突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三位,占比12.4%。
根据泸深上市公司的3D打印概念股查询,截至2020年8月31日,共有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50家,其中广东省领跑全国,有10家3D打印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其次是江苏省的7家。
融资方面,根据烯牛数据的投资事件库查询,截至2020年8月底,中国国内共有3D打印相关投融资事件271起,其中65起发生在广东,占总投融资事件数的24%;其次是北京的50起,占总投融资事件数的18.5%。
根据前瞻企业数据库“企查猫”搜寻,截至2020年8月底,我国3D打印设备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和江苏一带。广东拥有3D打印设备相关企业1315家,山东和江苏不分伯仲,分别拥有577家和564家。
截至2020年8月底,我国共有3D打印产业园19家,其中广东和浙江各有3家,陕西和江苏各有2家,其他大部分城市有且仅有一家3D打印产业园。
根据前瞻企业数据库“企查猫”搜寻,截至2020年8月底,我国3D打印材料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和山东一带。广东拥有3D打印材料相关企业160家,其次为江苏和山东,分别拥有57家和54家。
不管是从行业规模、资本角度、产业园角度还是企业数量角度,广东省的3D打印行业表现都领跑全国。
2020-2025年中国3D打印产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