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牛津疫苗试验一志愿者死亡,《自然》杂志打破“付费墙”,“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次达临界状态
新冠疫苗接受度首次全球调查结果发布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布首次专门评估新冠疫苗接受度的全球调查。相关研究表明,未来一旦有一种经证明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诞生,大多数人可能会接受,尤其是在中国等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的国家。不过,一些拒绝接种疫苗的人的犹豫不决也可能会阻碍全球实现群体免疫的努力。
牛津疫苗试验一志愿者死亡,死因为新冠肺炎及并发症
巴西一名参与牛津大学新冠病毒疫苗试验的志愿者死亡。该信息的真实性已被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证实。据悉,死亡的志愿者是一名 28 岁的男性医生,其此前身体状况良好,于 7 月下旬接种了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联合研发的疫苗,在 9 月感染新冠病毒,本月 15 日因新冠肺炎及并发症不幸死亡。
英国计划明年 1 月开始首个新冠病毒人体感染试验
当地时间 10 月 20 日,英国政府宣布将于明年 1 月进行新冠病毒人体感染试验(human challenge trial),让健康自愿者感染病毒,以加快疫苗研发进程。该项目将由位于都柏林的医学研究商业团队 Open Orphan 及其子公司 hVIVO 领导,与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合作完成。目前,英国政府同意向该公司支付高达 1000 万英镑的项目费用,但研究团队仍在等待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两篇《科学》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性强,原来另有关键因素
昨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同时上线两篇研究论文,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两支科研团队背靠背地发现,有一个过去未知的关键因素增强了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除了众所周知的ACE2受体外,宿主细胞上另一种叫作神经纤毛蛋白(Neuropilin-1,简称NRP1)的受体,同样会与新冠病毒的S蛋白相结合,作为辅助,把病毒“拉”入细胞。
美CDC重新定义新冠“密切接触者”,美专家:将导致数量大增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扩大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的定义。CDC称如果人们与感染者保持在6英尺之内至少15分钟,感染这种致命病毒的风险更高。此举可能会影响学校、工作地点等人群聚集场所。该新定义表明,如果人们在24小时内与被检测为阳性的患者接触累计15分钟或以上,并且距离在6英尺(约1.8米)以内,那么他们就被认为更容易受到感染。
手劲大的人更健康?可以反映多种健康状况
手部的力量,也就是握力,还是衡量健康的标准之一。握力的大小,可以反映上肢肌肉群的发达程度和质量水平,了解一个人衰老的速度,甚至判断某些健康问题,如心脏病和癌症。有研究表明,与相同性别和年龄范围的人相比,握力低于平均水平,与心力衰竭风险升高相关;握力越低,表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有害变化越严重。
首次将低温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提升到原子水平
英国和德国的两组研究人员首次将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分辨率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可以计算出单个原子的位置。研究成果 10 月 21 日在《自然》(Nature)发表。研究人员在绘制蛋白质的细微结构时常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法,用电子轰击冻结蛋白质的副本,通过检测器记录电子的偏转,用软件计算得出蛋白质的组成和形状。
转录因子更容易和 DNA 中错配部分结合
转录因子通过识别基因组中特定的 DNA 序列并与之结合,来调节复杂的基因表达程序。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利用 SaMBA(饱和错配结合分析)方法,让转录因子蛋白与数千种 DNA 分子进行结合,探究转录因子-DNA结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转录因子-DNA 识别过程中,转录因子倾向于与 DNA 的“错配”部分紧密结合。该研究 10 月 21 日在《自然》(Nature)发表。
在结肠中翻滚的机器人
最近,《微型机器》的一项研究展示了一种微型机器人,其不仅可以人为地操控翻滚,还首次在动物的结肠中实现了机器人运动。这种全新的机器人搭配了一个磁铁端,因此能够在体外通过改变电磁场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在体外实验中,微型机器人可以在干湿环境中畅通地前行后退,另外还能适应不同的物体表面。
汽车都压不扁的甲虫 为未来航空航天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灵感
铁定甲虫是一种栖息在橡树上的物种,它们长有抗挤压外骨骼前翅(称为鞘翅),因此能经受住捕食者的挤压和尖刺攻击,即使被汽车碾过都安然无恙。《自然》的新研究发现,甲虫联锁关节几何结构以及它们的层状微结构让铁定甲虫的外骨骼实现了极其出色的机械联锁和坚韧性。这种鞘翅的结构特征和物质组成,能让铁定甲虫承受最大149牛顿的力(约为其体重的3.9万倍)。
灵长类普遍具有理解词间联系的语言能力
据一项《科学进展》上的研究,科学家发现理解非邻位依赖的能力在狨猴、黑猩猩和人类中普遍存在,并能够追溯到至少3000-4000万年前,即灵长类最后一个共同祖先出现的时期。研究者用无意义的音调替换单词,创造出 "人工语法"来检测被试理解声音元素之间关系的能力,发现不论元素是否相邻,三个物种均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元素间的关系,这说明灵长类的共同祖先已经能够理解非邻位依赖。
环境变化彻底改变古人类工具制造
几十万年生存的关键工具石制手斧在70万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研究人员一直在争论长时间停滞背后的原因。10月21日,《科学进展》发表的一项对肯尼亚古湖床异常环境数据的研究表明,大约40万年前,在气候变化、地貌演变和动物种群快速变化的综合影响下,新的社会技术形成了,包括更小的黑曜石刀片和远距离贸易网络。
低氧造成大脑损伤的原因
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缺氧诱导因子(HIF)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将细胞的耗氧量降到最低,并提高细胞获得氧气的机会。发表于《细胞·干细胞》的一项研究则表明,低氧造成的大脑功能障碍,正是这种本具有保护功能的应答系统引起的。
病毒测试结果或能预测大流行进程
据预印本medRxiv上的一项研究,在一个特定城镇或城市中,新冠感染者的病毒水平可用于评估该流行病是否已超过高峰。哈佛大学学者制作的一种模型显示,在流行早期,因普通感染者最近已暴露于该病毒,因此病毒载量很高;而在流行后期,普通感染者的病毒感染时间更长,病毒载量低。因此,随机抽样人群中的病毒载量分布,可以揭示该人群中的病例数是上升还是下降。
科学家用“天眼”捕捉太湖二氧化碳排放
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具有强烈的时空动态变化。日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西北大学联合团队,利用卫星遥感高时空监测优势以及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监测数据,建立了针对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遥感估算模型,重新评估了过去近20年太湖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领域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研究发现触发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机理
兰州大学教授黎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BAK1)缺失后触发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机理,并解释了其生物学意义,在植物免疫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废弃塑料“一步”变氢气
近日,牛津大学联合剑桥大学的课题组在《自然催化》上报道了一种简单且快速的一步法催化分解废弃塑料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微波引发的固固催化反应,即将机械粉碎的塑料混合物与作为添加剂的铁氧化物/铝氧化物复合催化剂相混合,然后进行微波处理,使得大量的氢气迅速生成。
这个让人羡慕嫉妒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自然短睡眠
10 月 15 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urrent Biology 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发现了导致自然短睡眠的同一基因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GRM1)的两个不同的突变。更重要的是,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人和小鼠都表现出了短睡眠行为,且大脑切片显示,这两种突变都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特性,增加了兴奋性突触传递,导致短睡眠表型。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
21日15时09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标志着机组正式进入带功率运行状态,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据介绍,核电站核反应堆临界类似常规火电厂锅炉的点火过程,也如同心脏起搏。临界后,作为反应堆的“心脏”堆芯将开始持续“跳动”,反应堆处于带核平衡运作状态。
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和专利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0月22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在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正式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修权介绍,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数量达到了2.87万篇,比上一年增长12.4%;专利数量也超过了3万件,比上一年增长52.4%。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近五年前100篇人工智能论文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产出占21篇,居第二位。
土星“牵手”木星依偎上弦月演绎“秋日星语”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1日消息,本月22日和23日,天宇将上演土星、木星“双星伴月”的美丽天象。届时,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上弦月旁,依偎着土星和木星,演绎出一幅“秋日星语”的美丽画面。
新能源汽车技术(轻量化)创新拉力赛拉开帷幕
10月21日,2020新能源汽车技术(轻量化)创新拉力赛在山东省淄博市正式启动。拉力赛旨在解决新能源汽车技术痛点,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与协同。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汽车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途径之一。
我国首个亿吨级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诞生
近日,西北油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累产油气当量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累产达到亿吨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这一里程碑数字的告破,也让西北油田持续领跑我国古生界海相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西北油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丰富。
2025年,机器将替代8500万工作岗位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WEF)《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25年,“机器人革命”将使8500万个人工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管理和数据处理中的常规或体力劳动最易受到威胁。与此同时,自动化的发展也可能在护理、大数据、绿色经济等领域,创造9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对咨询、决策、推理、沟通和互动等人类技能有所需求的职位将增多。
Annual Reviews 旗下5本期刊的2020卷实现OA
非营利出版商 Annual Reviews 于 10 月 20 日宣布,《环境与资源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和《核与粒子科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and Particle Science)的 2020 卷已转为开放获取(OA),往期内容现在也可以被免费获取。这是被纳入 2020 年订阅开放(Subscribe to Open)试点计划的最后两本期刊。
细胞膜纳米海绵有望成为“病毒克星”
全球性合作计划“助力战胜耐药细菌计划”(Combating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Accelerator简称“CARB-X”)宣布,向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Cellics Therapeutics提供1500万美元资助,以开发一种新的治疗由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败血症。该技术的原理是在纳米颗粒外,套上人类巨噬细胞的细胞膜,形成仿生纳米聚合体(细胞膜纳米海绵)。
韩国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病例上升至13人
据韩国保健福祉部22日通报,庆尚北道有三位70岁以上的老人在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大田一位70多岁的女性在接种流感疫苗近3天后死亡。至此,韩国全国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的病例已经上升至13人。自本月16日,仁川一位17岁少年在接种流感疫苗2天后死亡以来,在韩国各地陆续都出现了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的病例,其中大部分都是70岁以上老人。
《自然》打破“付费墙” 巨额成本引争议
《自然》出版集团10月20日宣布,已经与德国相关研究机构签署了开放获取协议,即研究者的文章一经发表,便可免费阅读。传统上,类似《自然》的期刊收入来自订阅费,但此次达成的协议将允许德国各机构作者每年在《自然》杂志发表约400篇开放获取论文。根据这项为期4年的协议条款,签约机构将一次性支付费用,每篇开放获取文章的成本预计达9500欧元(11200美元)。
共110所!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名单公布
10月2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公布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名单,清华大学等共110所高校入选。除帮助试点示范高校解决知识产权痛点、难点问题以外,相关部门还将在专利奖项申报、运营服务和项目支持等方面对试点示范高校给予重点倾斜。
扬大研发无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装置
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利用两年时间,研发了一款面向深海资源开发的仿蜘蛛丝捕雾集水纤维。依托这种材料开发的集水装置,在无需电力的状况下,经过一个晚上,就能获得满足一个成年工作人员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不久前,该项目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成立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
今日,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揭牌暨产业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南京举行。会上,由南京江北新区联合企业、高校共同成立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在南京江北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举行揭牌仪式。据了解,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一个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企业选才的重要来源。
20项科技成果入选 “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
10月21日,2020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期间,第三届“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发布暨颠覆性创新成果(海淀)转化促进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郑浩峻会上发布了2020“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和最具颠覆性潜力榜,共20个创新成果入选。 包括武汉科技大学的CAR-T细胞负载溶瘤病毒治疗实体肿瘤项目、中科院物理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及电池技术项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