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真正厉害的人都是"直觉"高手?
作者|田志刚 来源|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
围棋的职业高手说,同样棋力的成年人和儿童棋手在比赛时,成年人能够比小孩高一到两个段位(业余段位),因为小孩们太着急不愿意去深入的思考,下的太快太冲,所以即便棋力差不多,也会输。
但如果一个小孩比成年人水平高很多,他即便不用深入的去想,也能赢。只靠他的自然反应就能赢。
会开车的朋友估计都对自己刚开始开车时的感触有深刻的印象:油离配合总是不顺,左右两边的后视镜很多时候忘了看,转向灯忘了打或者忘了回,车开的战战兢兢十分紧张,不远的路下来比走路还累。
但随着越来越熟悉,开的越来越多,开车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可以边开车边欣赏音乐外,有人还可以边开车边吃东西、看书、玩手机(当然这是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
在心理学上,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觉,由于积累了该领域大量的经验、技巧和熟悉程度的提升,不需要去深入的分析就自然产生正确的行动和判断。
开车的老手在正常路况下,凭直觉就可以很顺利的行驶,下棋的高手根据棋盘的情况自然的下出妙招都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推理,由于问题复杂程度较高而重复度很低,很难直接套用成熟的方法和技能,必须在规则指导下进行按部就班的分析与逻辑推理。
面对陌生事物和问题的时候都需要严格推理,新手停车的时候脑袋里不断默念驾校学习的要领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
直觉思维快速高效,而推理思维则是“慢思考”,需要在规则约束下进行。
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是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工作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2002年与另一位经济学家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卡内曼主要是研究医生的诊断、选择股票的证券从业者等从事复杂工作的人,他发现直觉很少能用在这些人的身上。通过他的研究发现,通过直觉直接揭示答案适用于这样两种情形:
环境的规律性足够强,使其能够进行自动化的预测;
在这些环境工作的人通过大量实践掌握了这些规律。
典型的人物包括国际象棋、桥牌高手,经验丰富的消防员、护士等,只要他们积累大量的处理日常和突发事件的经验,就会慢慢培养起对于所负责工作的直觉。
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大牛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16~2001)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获得过1975年的图灵奖,也斩获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个横跨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牛人。
西蒙是这样说直觉的“这个局面提供了一个线索,专家可以接触到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而这个信息提供了答案。直觉就是认知。”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没有直觉的时候,就是记忆中欠缺了关于所遇到场景的信息,无法直接反应,只能通过分析与逻辑去重新寻找相应的信息。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和管理学教授菲利普·E·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时间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长达15年,实验对象是专家。他对专家的定义是那些整天在电视上露脸、向政府提供决策支持、观点和文章经常被报纸和杂志引用的人。
他让这些专家对未来世界的局势进行预测,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预测的方向更偏重于政治和战略)。然后泰特洛克将这些预测记录下来,超过了27450项。
这些专家们预测的结果准确度如何呢?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然并卵!跟普通人的预测、甚至大猩猩的预测差不多。
国内出版了他写的一本书(上图),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里面对不同类型人物的预测成功率进行了比较。他将专家分为2类,一类是狐狸型,一类是刺猬型。
这也就是为什么聪明人会干傻事?
第一个是懒。
大部分人都是“思维上的懒惰者”,对于复杂的事情,不可能仅仅靠直觉去判断,这样判断的结果一定是错误的离题万里,都需要严格的推理,对情景的深刻,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校正。
但大部分不愿意这样干,太费劲了!
这类问题如果严格分析和推理,是有可能做对的。但由于偷懒,就会干成傻事。
第二个是知识储备的不足。
有一个类比软件的概念叫“mindware”,被翻译成“心件”,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适合该问题情景、大脑中已经积累的策略、规则、程序、模型、知识点等内容。如果这一块欠缺,即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问题一定无法正确解决。
这类问题即便不偷懒,但由于当时当地的知识积累不够,也不可能正确的搞定。
总结一下:
对于你负责的问题,如果想不干出傻事来,就需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匆忙决策,主动去深入分析和校正;另一个就是要积累大量的心件,建立相应的结构和模型,否则只能“书到用时方恨少”,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少,这就很可怕了!
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