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题:“文艺轻骑兵”展魅力

新华社记者

走出小舞台,走进大天地。在全国各地,一些基层文艺院团自觉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一支支“文艺轻骑兵”将舞台搭到田间地头,将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播撒欢乐,种下文明。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近天津、河北、四川、宁夏等地部分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近距离感受“文艺轻骑兵”的魅力。

送欢乐,种文明

歌舞、小品、杂技、情景剧轮番上演,赢得观众一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台上,表演精彩,台下,观众入迷。这是在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厂镇前丞相村举办的一场惠民演出中的场景。

此次参演的主要是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演员。这种送到群众家门口的高水平文化惠民演出,在当地定期上演,场场爆满,深受群众喜爱。

“这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剧团,演出内容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老百姓都爱看!”前丞相村村民白万福喜滋滋地说。

“送戏下乡”,送的不仅仅是文化,在寓教于乐中,文明的种子也在百姓的心头悄然种下。

四川达州万源市曾家乡龙泉村地处偏远山区,由于烟霞山旅游开发,群众利益诉求上有分歧,导致一些邻里纠纷。达州市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在演出前期沟通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就临时增加了小品《调解》。

达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方江表示,让邻里纠纷通过诙谐的小品形式展现,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邻里乡亲一家人,遇到问题好好谈”,欢声笑语中“润物细无声”。

接地气,有人气

只要有时间,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就一头扎进群众当中,搜集农村逸闻趣事,了解群众喜怒哀乐,为新作品积累素材。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好的构思,更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决不能有半点糊弄农民群众的想法。”赵德平说。30多年来,赵德平和他的歌舞团创作了反映农村火热生活的八台大戏和近百个小戏、小品。

作为发源于农村基层的文艺院团,天津评剧院三团坚持反馈服务农民群众,近年来,接连创作了《山村日月明》《咱们村里的新鲜事儿》《非常妈妈》等评剧作品。

“这些作品取材山村真实生活,说的就是村民自己的身边事、身边人,代入感强,很容易引起共鸣。”该团团长王秋明说。

“只要作品好,不愁没观众。”回想起2019年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时一幕幕火爆的场景,王秋明感叹道。

文艺作品接地气,演出自然有人气。宁夏银川市凤城实验秦腔剧团团长王长生对此也深有同感:“有次在一个移民村表演,突然下起大雨,我和老乡们说,你们先回去,下次我再给补上,可是他们不走,坚持把戏看完。”

“百姓的需要和认可,是剧团和演员们走下去的最大动力。”王长生动情地说。

去基层,大舞台

“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一些文艺院团并没有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纷纷面向基层文化需求“走出去”“走下去”。

虽然只是一家县级剧团,但在赵德平带领下,大厂评剧歌舞团将舞台搭在了京津冀以及海南、新疆、陕西、宁夏等地田间地头、百姓家门口,给亿万观众送去了欢声笑语。而“大厂评剧歌舞团”这个名字也享誉全国。

“由于节目精彩、接地气,我们从不愁市场,往往年初就接下大半年的演出订单。2019年,我们舞台演出200场,其中一多半演出在农村和基层。”赵德平自豪地说。

除了每年承担大量的惠民演出任务,天津评剧院三团也积极“走出去”,利用余暇时间主动服务京津冀农村地区群众,足迹遍布房山区、平谷区、怀柔区、三河市的十几个地方。

“要想被更多的人认可,赢得更大的市场,必须‘走出去’,外面的舞台更大,天地也更宽。”王秋明坚定地说。(记者周润健、齐雷杰、卢宥伊、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