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主讲|汪瀛 来源|科学创业派(ID:kexuechuangye)

► 高维君说:

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而是循环、周而复始的动态管理过程,所以说,战略是可以有效管理的。

1

什么是战略管理?

简单来说,战略管理是指公司确定愿景和使命后,通过战略洞察(发现和聚焦机会),再确定中长期战略目标,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SP),完成年度业务计划(BP),并推进资源配置落地执行,管理执行和监控目标达成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也就是说,战略管理包括了战略洞察、中长期战略规划、年度业务计划、战略解码(BEM)和战略执行和监控,以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而是循环、周而复始的动态管理过程,所以说,战略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

它会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

我辅导过一些公司,深知中国企业最缺的就是将战略落地和管理的能力。接下来分别介绍战略洞察、中长期战略规划、年度业务计划、战略解码和战略执行&监控五大重要模块的内涵和作用 。

2

① 战略洞察

我们要深刻理解行业、客户和用户、竞争力甚至供应商。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思考未来战略的边界及战略机会点,且贯彻执行“战略机会点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理念。

②中长期战略规划(简称为SP,Strategy Plan的缩写)

它是指以战略机会点为输入,做未来中长期战略规划。而中长期战略规划是包含战略洞察的,因为战略洞察太重要,所以把它单独拎出来,放在前面。

华为也会做中长期战略规划报告,用行话来讲就是“五看三定”。

五看是指看行业(包含看技术)、看市场、看客户、看竞争,看自己。看完后,基本上就可制定未来三年的机会。

三定是指定未来的目标、定未来的策略、定战略控制点,其中战略控制点是确认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

③年度业务计划(简称为BP,Business Plan的缩写)

它指的是要确认一个目标,核心逻辑就是要制定出目标制定、目标分解及目标的实现路径。而在这当中,最难的就是目标制定。

BP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制定多少收入合适,目标如何分解到各个组织还是先分解到各个流程再到各个组织,目标对应的策略和行动计划,为了实现目标宜对应的人力预算、财务预算,为了实现目标宜对应的组织KPI,等等。

④战略解码(简称为BEM,Business Execution Model的缩写)

2009年,华为的年度业务计划已经蛮优秀了,可惜的是战略执行和落地不行。因此,华为为了这个问题,先后引进了一些方法论,但效果甚微,直到2011年,引进了著名的战略解码方法论(BEM),才得以解决问题。

战略解码是指把战略意图、战略机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到各个组织,变成各个组织的KPI和重点工作。

这里面,最核心的逻辑是整个战略一定要逐步分解、达成共识,让大家能够力出一孔。

很多人可能会说华为之所以 “力出一孔”的原因,是钱分得好。这个理解不对,虽然分钱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最核心的,是华为战略制定的好、分解的到位。

在华为,有一个16字的Slogan:绝不在非战略市场消耗战略竞争力量。这句话是任正非的告诫,提醒大家要做到战略聚焦,坚持在主航道上发力。

华为曾经做过一个巨幅广告,图片很具冲击力:在刚果河边生活的少数民族,非常落后,为了生存他们把命都赌上了,稍有闪失,他们就会葬身刚果河。如果他们不是站在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角度和力量,他们很快就会被大浪卷走。

据说,这也是任正非特别喜欢的一张照片,偶然一次在飞机航空杂志上看到,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作者买下版权。

照片的旁边就配了这句“不在非战略市场消耗战略竞争力量”,用意表达华为的战略执行,集中战略资源把握战略机会。

3

⑤战略执行和监控

它是指规划做完后,要把它执行下去。

举个例子,当我们做完2019年规划后, 2020年就要从1月份到12月份将规划落地,也就是要进行内部的运营推进规划的执行和监控。比如战略执行的监控,进行战略的回顾、进行绩效的监控评估、考核、应用、执行等。

整体来看,华为的战略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3月份结束。

对于华为的管理者来说,1月份到3月份是最痛苦的。因为做战略最累,被逼着解码,再分解到各个组织。

▲分析:如何向华为学习做自己的战略管理

对企业家来说,不见得要学习华为的战略,而是要学习端到端的战略管理。

3

这里,我送给大家6个字,重组织,轻流程。重组织是指重视组织能力的建设,轻流程是指要构建轻量级流程。

先讲流程,流转的核心在端到端,以客户需求为始,直到客户满意交付为止,但是这样构建的流程属于重量级流程,外企500强多采用此类。

如硬币的两面,它有一些优劣势:

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依靠个人能力,不依靠个人英雄,比较稳健。但同时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是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支撑和专业人才,因为它分工分得很细;二是成本较高。

所以,对于绝大中国企业来说,重量级流程是不合适的。

我也很反对大家去学习华为重量级的流程,如果你的组织能力、专业分工及盈利水平达不到某个程度,企业很难运转起来。

企业家可以多理解什么是重量级流程,什么是端到端的技术,再在此基础上,构建简化的轻量级流程,反倒会更合适。

因此,我建议中小型企业构建端到端的轻量级流程,跑通落地。企业家可通过构建轻量级的流程,亲自负责起来。这样的难度不大,也不复杂。

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不应该只停留在轻量级流程,毕竟轻量级也有它的缺点,比如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会有不足,关键人物走了流程极有可能会垮掉,导致不稳健等。

因此,基于端到端的作业级流程,我们要去理解应该构建哪些能力,特别要重视组织能力的建设。

2

对于企业来说,有哪些战略管理的痛点?

我把它总结为五个难,称之为“四难一缺”。

①第一难机会聚焦难

因为行业发展趋势、客户采购偏好、新技术、产业政策法规等变化莫测,我们难以看清、看到和看准未来方向,无法有效发现、选择和聚焦未来的战略机会点。

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缺乏这个能力,而是缺乏这个理念。他们以为看到的机会就是机会,而殊不知,看到的机会和合适的机会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我们要重视选择和聚焦机会,将可能的机会变成真正适合的机会。

3

虽然这是第一个痛点,但还不算严重。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找到机会,他们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很强大的能力。

从创业之初到今天,他们一直拥有发现机会的能力,只是在聚焦机会上做的没那么好。

②第二个难业务设计难

这点是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最缺的地方。

有了机会,下一步该做什么?很多人会马上想到产品,其实离做产品还差得远。机会和产品之间,有一个很核心的模块就是业务设计。

企业家确实发现很多机会,但还没有聚焦机会做完整的业务设计,比如没有合理的打法,客户选择错误,没有把握好价值定位,选择错了业务范围,没有为该业务设计战略控制点,在研究机会点的基础上没有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组织能力。

所以对于机会点的打法,不只是产品,还有很多:比如客户选择、业务范围&业务模式、组织架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业务设计的核心部分。

业务设计是最好的战略管理方法论,没有之一。它是非常好用的,不要想到机会就马上认为到产品了,中间还有很多的环节需要设计。

也就是说,当一个机会出现,对应的产品可以有多种选择和组合。如何找到基于机会更好的产品组合选择,这是一件蛮难的事情。

如果说业务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客户选择,谁是我的客户。

▲案例:某食品企业不断发展经销商居然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国内某知名食品企业也是我的客户,在中国有一定规模。过去,该企业老板一味追求销售收入的增长。但在我看来,如果只追求增长,而不是有效的增长,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它来说,发展经销商没有难度。但是如果把目标盯在扩大销售额上,就很容易陷入拼命发展空白区域的经销商上。

从长远来看,这种作法是不正确的。

该企业是通过经销商来连接渠道、连接最终消费者,某种程度上来说,经销商代表着企业。所以说,经销商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此,我就给他们一个理念:招录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

那什么是好的质量?让优秀的经销商贡献更多的销售收入。

我给的建议:要做经销商的选择。

我给他们制定了围绕TOP10的销售指标,就是每个区域经销商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进行严格考核。

这样,就逼着该企业把最好的10个经销商做的更优秀,它们必须管理、服务&支持经销商,并且和这些经销商一起做得更大、更好。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些经销商赚了一些不该赚的钱。在很多小地方,有些经销商可以一年挣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但是,未来经销商的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这家企业来说,谁是我的客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第一性重要”的事情。

该老板也觉得他很重视经销商,但他没有想明白如何牵引经销商,如何设定激励奖惩激发经销商PK。

于是,我又给他们建议了两个指标:

一个是经销商的平均收入要提升,另一个是新进入的经销商。

这里有两个逻辑,一个是把已有的经销商变得更好,另一个是找好的经销商加入。在未来两年内,新进入的经销商平均年销售收入必须增长,这也逼着企业的销售团队更好地引导和服务经销商。

只有这样,才能把整个经销商的质量提高。我认为在未来零售的生意里,经销商是非常核心的环节,而经销商的质量一定是未来竞争的关键节点。

以上讲的就是业务设计中客户选择的重要性。我建议大家要重视业务设计,过去我们常常说商业模式,其实商业模式比较大,不是很好懂,也较难定义,但如果换成业务设计,会更清晰明了。

中国有两家公司在业务设计方面做得很好,一家华为,另一家美的,他们将业务设计做到了极致。

③第三个难战略共识难

董事会或老板看到很多机会,但老板和高层、高层内部和中层却很难达成战略意图和共识。老板往往依靠个人权威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但高层、中层并不认同,同时销售线、研发线、供应链线也很难在战略意图上达成共识。

可能你会说,现在我们规模小没关系,殊不知规模大了就更难共识。

如何达成战略共识是整个战略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

华为有一系列的战略管理过程,其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战略共识,而且做战略解码的核心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打通战略共识。

如果发生不共识的情况怎么办?

华为的原则就是放一放,错过机会比选择了错误的机会,产生的伤害要小得多。

很多中小企业家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错过机会,公司极有可能会死掉。

在我看来,这是对机会点的理解能力不够。错过机会就会死掉,认为没有其他机会的背后,是能力的问题。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如果你有能力,在中国根本就不缺机会。

你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去理解这些机会,并和自己产生关联。

④第四个难目标分解难

每年企业目标以老板和高层管理者拍脑袋为主,只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缺乏自下而上的目标支撑;而且往往只有简单的业绩类目标(销售目标),而没有支持业绩发展的非业绩目标,比如渠道布局、新产品突破、大客户突破等。

为什么说目标分解很难,因为你对机会的理解不够,你以为机会、目标很简单,却忽视了只有深刻理解机会,才能制定匹配这个机会对应的目标。

⑤第一缺组织缺动力

战略规划要兼顾中长期发展和短期经营,而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和激励管理只牵引当年的短期经营要求,缺乏中长期成功和短期利益的协同,缺乏中长期战略执行的动力。

这样的绩效管理,很难牵引员工关注中长期,就好像老板你给我画饼说未来很重要,跟我有啥关系,我能分到的饼也就当年那一点。

2010年前华为也是这样,关注中短期。员工普通存在不关注中长期,每年如有新的活要干,大多数人都会推脱,跟我没关系,谁傻谁干。2010年后,华为旧貌换新颜了,更关注中长期。

3

如何解决“四难一缺”的管理痛点?

那如何来解决以上“四难一缺”的管理痛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企业业务边研讨、边点评、边提供建议的方式,进行解析。

①聚焦战略机会点

我们要通过战略洞察(五看)来发现、选择和聚焦未来三年的战略机会点,通过波士顿矩阵图结构化输出未来战略机会点。

五看,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包括看行业、看市场、看客户、看竞争和看自己,同时运用安索夫矩阵输出产品/市场的组合矩阵。

②抓住战略机会点

我们知道抓住机会很难,因此要基于明确的战略机会点来进行业务设计,明确客户选择、价值定位、利润模式、业务范围、战略控制点和组织结构,来帮助有效抓住战略机会点,特别是为战略机会设计合理的战略控制点和组织能力。

有人问我,短期内我拿下一个生意,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

说实话,未必。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一个概念:自己生意的盈利水平与行业的盈利水平的比较,如自身盈利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肯定会被淘汰的。

当你拿下生意后,要开始进行业务设计,要保证你的盈利水平高于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才行。

某种情况来看,很可能你赚的钱是业务本身市场的增长,比如市场每年增长50%,而你只增长了百分之二三十。你很可能是运气好,而不是管理好。

如果在早期,你就将业务逻辑设计好,你的志向不是短期,而是要在中长期的赛跑中,越跑越强大,把别人淘汰掉,变成剩下的那一个,那么你的未来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设计好战略控制点,把钱花在中长期的建设上。比如品牌建设、专利组合、渠道建设等。

前面提到的某知名食品品牌做的经销商管理,就是在做中长期的战略控制点建设。这个钱一定要花,不能省。

未来的竞争会加剧,可能在短期内没看到中国经销商的大变化,但未来肯定会有巨大的变革。

那要不要构建组织能力呢?也许你现在业务很好,觉得挺牛逼,赚了很多钱,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是业务红利支撑的,而不是你本身管理能力的强大。

你要为未来更激烈的竞争、业务进入成熟期、稳定期甚至衰退期等,做好组织能力的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剩下的那一个“胜者为王”。

③共识战略意图

基于战略机会和业务设计研讨公司未来三年的战略意图,分享如何制定和输出未来三年的战略意图/战略里程碑。

实际上共识最核心的、最多的就是战略意图,特别是大的战略意图、战略方向。

④目标制定和目标分解

以未来18个月的机会点为输入,制定未来一年的业绩指标(销售额或利润),并分享如何自上而下的分解,以及如何自下而上的支撑;再以未来三年的战略机会点以及战略意图为输入,分享如何制定未来一年的非业绩目标,比如:渠道的布局、成本精进等。

⑤激发组织活力

基于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的原则,理解战略执行模型BEM,通过研讨并输出导向,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组织kpI 和重点工作,通过绩效管理和激励管理牵引组织全面为客户创造价值。

整体来看,系统的绩效激励体系包括招商模式及招式模式。这两件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平,不是为了让员工心情变得更好,而是为了给用户创造价值。

价值创造是绩效和激励管理的根本,外企公司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称之为package,是给离职员工的离职补偿:N+几。

为什么有这个? 它并不是为了离职员工开心,而是为了让还在工作的员工安心。

所以说,绩效激励管理的根本,就是为整个组织带来更好的价值创造。■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创业派(ID:kexuechuangye),主讲:汪瀛,来源:高维学堂《业务领先战略》课程